王京州教授主讲“误书”与“雌黄”——经典古籍中的异文与校勘

Body

12月5日晚,中文系(珠海)于海琴A631举行题为“‘误书’与‘雌黄’——经典古籍中的异文与校勘”的前沿讲座。

本次讲座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由暨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王京州教授主讲,中文系(珠海)助理教授王治田主持。

Image removed.Image removed.

王京州教授先向大家解释了题目中“误书”与“雌黄”二词的意思,即“写错”与“修改”,此为古籍中出现异文的重要原因,而校勘学也由于判断正误的需要而产生。

随后,王京州教授从时下网络热议“天将降大任于是人”或“斯人”这个小切口出发,解释了出现这种混淆的原因正是古籍校勘中的“异文”问题。随后,王京州教授介绍了由“校勘学理论第一人”陈垣先生提出的四种校读法——对校、本校、他校、理校,并说明了这四种方法的使用与顺序,且此四法不是毫无关联的,大多时候的校勘都要用到其中两种以上的方法。

接下来,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王京州教授又采用了包括《老子》《战国策》《史记》等在内的8个例证,还与同学们做了一个互动,让大家思考每个错误是属于经史子集中的哪一部、错误属于讹脱衍倒中的哪一种、校勘时用的是四法中的哪些。

而在这个过程中,王京州教授也提到了许多文献学家,尤其谈到了向宗鲁先生与陈垣先生。向先生的学术思想不仅体现在其著作中,更体现在他培养的一大批校勘学人才中,其中最著名的四位弟子分别是致力于校勘《文心雕龙》的杨明照先生、校勘整理古籍超过两万字的王利器先生、潜心整理并出版向先生著作的屈守元先生和学术影响已不限于海外的王叔岷先生。陈先生的哲嗣陈乐素先生南下广州,在暨南大学创办古籍所,另一支校雠学派也南传岭南,则开创了文献学地域迁移和人才流动的又一光辉传统。王京州教授曾在向宗鲁先生任教的四川大学求学,后担任过杨明照先生晚年的助手,现又就职于陈乐素先生创办的古籍所,自认身为传薪者,也希望校雠学派薪火赓续。

最后,王京州教授谦虚地以“妄下雌黄”为题,与大家分享了他最近在文献整理实践中遇到的困难。有的困难来自于古籍,因脱而衍,以讹传讹了;但也有的困难来源于自身,或是对作者名字的辨认有误,或是因不熟悉古籍抄本中雌黄的方式而发生了错误。

王京州教授也引用古人邢邵与颜之推的看法,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古籍不能不校,也不用观天下书而后校”,并鼓励年轻人受向、杨两位先生学问的熏染与影响,并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在交流环节中,同学们积极提问,与王京州教授深入交流,本次前沿讲坛在欢快气氛与热烈掌声中圆满落幕。